top of page
  • linggao25

玉米可以解释清代人口增长的18%,原来是操纵数据而来的

玉米可以解释清代人口增长的18%,原来是操纵数据而来的


J&C师徒二人发现引种玉米可以解释1776-1910年期间人口增长的18%


这可以算十足逆天的结论了。


文献来源:Shuo Chen and James Kai-sing Kung. 2015. “Of Maize and Men: the Effect of a New World Crop o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最近东南大学研究农业史的李昕升教授点评了陈硕的论文,引入玉米的时间基本搞错了。


【东南大学李昕升】经济学如何融入历史研究?美洲作物决定论如何诞生?

视频 28:00



【东南大学李昕升】清朝人口激增的真实原因是什么?美洲作物决定论错在何处?

视频 03:00


陈硕的模型如下




陈硕的论文 M_it为代表玉米引入的虚拟变量,当某时间某府已经种植玉米时,为1,否则为0。如果引种时间错了,那么DID模型就有问题。


“以陈文为代表的美洲作物量化历史研究,多将一地方志记载的最早时间作为种植强度的代理变量,殊不知引种时间早晚和种植强度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物种在最先引种到该地后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传播中断,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引种才能在该地扎根,即使扎根也不代表该物种就能稳定、迅速地普及开来。”


就是说,论文的DID模型,政策时点存在问题。简单地将地方志最早提及“玉米”的时间代理引入时间,不合外来作物引入和普及规律。


李昕升继续评论,“以玉米而论,这一现象在云南、浙江(是玉米最早进入中国的三大省份之二)都发生过,两省的玉米均是在19世纪之后才成为主要粮食作物的,此前优势不甚明显。反之,有的省份引种看似较晚,但后期推广强度出奇的大。比如番薯,江西在康熙年间始有番薯记载,晚清已经是全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山东引种早于江西,在该省粮食作物中却一直排不上号。个中情形不一,需要细细体察。强行将引种时间的早晚和人口密度的变化勾连起来是想当然的相关性。”



另外陈硕也没看懂他参考的地方志。


陈硕解释“每本地方志实质上都是一本当地的百科全书,其中详细记载了当地粮食种植情况。但是,如果当地面临相对严重的人口压力(粮食短缺)时,当地种植的粮食作物可能会吸引地方志编撰者更多的注意。”


是否如此?方志如何记载美洲作物的?


李昕升解释,“笔者几年前由于撰写博士论文的需要,翻阅了全国8000余部方志的物产篇,自认为过眼极多。方志中对美洲作物的记载最主要集中在物产篇,简称方志物产,研究方志物产大体可以摸清美洲作物在全国的引种推广、分布变迁。笔者关于历史农业地理的定性描述多是这么来的。


但是方志,尤其是清代前中期的方志,多是单纯记载物产名称,几个字、至多一句话的简要性状描述方式,到晚清也没有多少改观。仅凭只言片语就匆忙进行量化,风险是很大的,因为我们根本搞不清该物产在当地的面积、产量、比重等,又如何断定其重要性?”


总之,陈硕的模型基本错了,政策时间不对。


文献:

李昕升:美洲作物与人口增长——兼论“美洲作物决定论”的来龙去脉。《中国经济史研究》2020年第3期

(https://new.qq.com/rain/a/20210125A054N800)

李昕升:《明清以来美洲粮食作物经济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999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